当前位置:厦大考研网 >> 考研资料下载 >> 公共事务学院资料下载>>陈振明《政治学》考研笔记第四篇发展论:政治改革

陈振明《政治学》考研笔记第四篇发展论:政治改革

来源:passxmu.com   作者:聚英厦大考研网  浏览:3612  发布时间:2016/7/1

 

  以下内容由厦大考研网整理发布,完整版笔记请查看以下链接:


  陈振明《政治学》精简版笔记【汇总】


  12、政治改革的内容与策略。


  答:A、内容:包括四部分,即政治结构的调整;立法制度的改革;行政制度的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


  B、策略:a “闪电式”改革策略。其特点是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并且一开始就将该计划和盘端出,让人知道他的全部目标所在,然后尽力全面地实施改革计划。


  优点:(1)有利于动员和凝聚改革力量,大刀阔斧且迅速地推进改革,改变旧体制。


  (2)有利于缩短旧政治体系转 轨所引起的社会“阵痛期”和“混乱期”。


  缺点:(1)改革阻力较大。(2)风险较大。


  b“费边式”改革策略。其特点是政治改革者隐瞒改革总目标,将改革内容分解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并根据政治社会实际情形、改革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成功概率,排定改革的先后次序,分步分批加以实施。


  优点:(1)可以减轻改革带来的内心焦虑和社会震荡。(2)如果总体目标明确,突破口选得恰当,步子稳妥,可在不太引人注目的情况下积小胜为大胜,达成改革目标。


  缺点:(1)改革时间相对较长。(2)有时容易使寄望改革的人感到失望,失去信任,甚或坐失改革良机。(3)如果总体目标不明确,会使改革陷于迷茫,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13、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答:A、客观条件: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国民经济的直辖市发展,革新求变的文化氛围。 主观条件:(1)有一个锐意改革、智略不凡、坚毅有力、团结合作的领导集体。(2)确定合理目标,制定周密计划。(3)选择和把握良机。(4)凝聚改革力量,广泛的社会支持。


  B、作用:(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2)健全政治体系,促进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3)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4)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思想文化观念的革新。


  14、为什么说暴力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基本形式?


  答:(1)政治革命是对立阶级你死我活的决斗,有空前的残酷性和激烈性。


  (2)暴力是政治革命的最为有力和有效的手段。


  (3)统治阶级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出于政治经济和切身利益的考虑),被统治阶级除以革命暴力摧毁反革命暴力外,别无选择。


  15、政治稳定。


  答:A、概念: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稳定的可靠保障。它是指某一政治体系存在的有序性和连续性,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排列秩序的合理性,连续性指系统功能的发挥不受阻碍。政治稳定是相对的、动态的,而不是绝对的、静态的。


  B、具体内容: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主体稳定、政府稳定,政策、法律和法规的稳定,政治生活秩序稳定,社会政治心理稳定三个层次;也可以分为政权体系稳定,国家权力结构合理,政治过程有序三个层次。


  C、实质:(1)政治稳定是阶级矛盾的对立统一。(2)政治稳定把阶级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3)政治稳定必须服从人类社会生产矛盾运动规律,服从经济发展。(4)政治稳定是动态发展的稳定。(5)政治稳定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要求和实现。


  16、政治稳定的类型?


  答:(1)就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言――开放型政治稳定、封闭型政治稳定。


  (2)就政治制度而言――型政治稳定、民主型政治稳定。


  (3)从对传统的态度而言――变革型政治稳定、守旧型政治稳定。


  (4)就政治稳定的内部状态而言――静态型政治稳定、动态型政治稳定。


  A、静态政治稳定指政治系统在结构功能上保持不变或基本保持不变,不求发展、排斥改革、封闭固拒、死守过时教条,消极地维持或者简单地重复原有政治秩序。其特征:(1)以政治稳定为终极目标,为稳定而稳定,反对政治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社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政治系统封闭,排拒钋来文化,社会结构僵化,缺少流动性。(3)社会周期性地回到起点,形成超稳定的社会停滞状态。


  B、动态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系统在结构功能上保持与环境的不断适应,以实现自身发展并维持政治秩序。其特征:(1)对环境的开放性。(2)整体性。(3)过程性。


  其中,静态的政治稳定是虚假的稳定,存在于传统农业社会,以牺牲发展为代价,与现代社会的本质不相容。


  17、政治稳定的相关因素?


  答:现代化过程中生成的各种现代性、发育良好的市场经济、合理的政治结构和权力的合理配置是现代政治稳定的可靠基础。


  A、现代化意味经济的现代化;伴随经济现代化,会出现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形态;现代政治文化随着现代化的经济和社会的形成而生。


  a现代性的相关解释。(1)分析因果关系式的观念和创造发明的观念。(2)产生于第一种观念并加以促进的工具和技术的大量增加。(3)在个人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接受不断变化的愿望,又具有保留个人和社会特色的能力。


  b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常出现政治不稳定,为什么?(1)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免发生政治不稳定和无序状态。(2)现代化激发人们的政治参与性,但由于政治现代化的相对迟缓,参与往往超出制度化的负荷。(3)效率优先加重社会不平等。


  (4)现代化初期会拉大城乡差距。(5)现代化滋生腐败,产生社会心理的角色错位。


  B、市场经济对政治稳定的意义。


  积极意义:(1)市场能够激发经济主体投身经济生活的积极性、挖掘生产潜力和配置资源,促进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越发达,政治稳定越有可靠的物质保障。(2)市场经济培育出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公民,有利于政治改革,促进静态政治稳定向动态政治稳定发展。


  (3)市场活动能促进人们观念的现代化。


  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孕育着某种政治不稳定――价值规律和激烈的经济竞争触动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改变现有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冲击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是这种不稳定是暂时的,随着市场发育成熟,现代化政府的权威和效能的增长,此问题可逐渐化解。


  C、建立法理型的政治结构,树立政府的权威和建设强大的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


  a政治制度化――强化宪政意识。


  b政府权威重要性的原因:(1)动员、引导社会参与政治,促进人民的政治认同,增强社会的政治凝聚力。(2)防止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局部失衡和失范。(3)政治权威是现代政治的客观要求。


  c政党是政治结构中政治稳定的基础。强大的政党具备的两种能力。(1)依赖整个体系扩大政治参与,控制和消解动乱。(2)缓和与引导新兴社会力量参与政治。


  D、政治权力:政治主体领先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的权力问题是权力价值观,权力运作规范和权力转移。


  18、政治不稳定的表征?


  答:(1)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受到怀疑。(2)社会不公平日益严重。(3)社会期望值与社会满足能力之间的差距扩大。(4)政治参与超负荷。(5)政治权力结构上的变化。


  19、政治不稳定的成因?


  答:(1)政治腐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收受贿赂、贪赃枉法、任人惟亲、拉帮结派、欺压百姓。


  (2)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3)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


  (4)现代化引发的期望革命与社会满足之间的落差。


  (5)重大政治决策失误。信贷失控,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等。


  另:国家政治系统的政治能量不足,缺乏合法的参与渠道,过度的政治动员,国内外敌对势力公开或隐弊的颠覆和破坏,国际风潮尤其是政治思潮的影响。


  20、政治稳定的调控机制。


  答:A、内部调控机制。(1)政治功能平衡机制――解决政治体系内部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自身性不稳定因素。(2)政治文化凝聚机制――抗衡或者消除外部压力,维护政治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B、外部调控机制。监控机制、消融机制、缓冲机制、适应机制。


  21、政治稳定的实现途径?


  答:(1)建立、健全内部和外部的调控机制。


  (2)加速经济发展。贫穷是不稳定的最浓厚的根源,只有消除贫穷,实现经济现代化,才能为社会政治稳定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


  (3)遏制政治腐败。建立完善各项预防监督制度;加强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制定合理的公务员薪俸标准。


  (4)扩大政治参与。不仅要看政治参与的广度,还要看政治参与的深度。


  (5)防止社会失范。变革旧的社会规范,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的新的社会规范体系;适时调整社会偷首先的价值取向定位;注重实效,抓好社会规范的落实;合理控制社会动员的进程和过程;要重视示范效应。


  (6)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僵化的意识形态难以令人信服,只会导致静态政治稳定,阻碍政治发展。


  另:正确处理现代社会的利益多样性和经济风潮,处理国际不稳定因素,加强执政党建设。


  22、政治民主化:广义上,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发展的全过程。狭义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同时,它也指从多种民主形式走向“自由民主”的过程。其目标是从传统的非民主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包括政治体制民主化,政治领导权民主化,政治行为和过程民主化,政治权利民主化,公共政策民主化,国际政治民主化。


  23、政治民主化的动力?


  答:A、内部动力: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


  (1)经济动力。政治民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结构决定政治结构,经济原则影响政治原则的建立,市场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2)政治动力。政治民主化是巩固统治阶级政权的需要,是提高政治体制运作效率的需要。


  (3)文化动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对政治民主化价值、模式的选择。民主政治文化塑造出民主政治人格,民主政治人格是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文化环境建设需要先于政治民主化实践。


  B、外部动力:近年来,联合国在全球民主化浪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4、政治民主化的作用?


  答:(1)是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的必经之路,当代,衡量政治文明的标志即民主政治。


  (2)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政治民主化可使各平等经济主体的利益要求得到较大限度的反映,公共权力运作受到更多的监督,有助于“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3)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权利。


  (4)有助于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保证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个人效用的最大发挥。


  (5)有助于以和平手段消除社会争端,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6)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7)有助于促进全球各个不同的政体形式和政治体系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维护世界和平。


  25、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答:(1)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2)议会成为政治斗争的舞台。(3)“制宪”成为政治民主化的首要工作。(4)政治领导权的分散化――“三权分立”使政党制度走向多元化。(5)公民权利逐步扩大。(6)公共政策的取向趋向多元折衷。


  26、西方政治民主化实践模式模型。


  答:(1)英国类型。其特点为政治民主化道路改良与渐进主义色彩。a政治转型中保留王权,君主立宪。b非暴力或低暴力。C政治权力转移以法律修订的和平方式。


  (2)法国类型。其特点为政治民主化以不断革命的方式出现。a暴力。b革命方式的特点――与旧制度毫不妥协。c政治民主化以“制宪”为主要内容。


  (3)美国类型。其特点为政治民主化具有稳定、和平的性质。美国无王权制度历史,政治民主化一开始便进行全新的政治民主制度的阶段。


  (4)德国类型。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逐步深入(外引式)。


  (5)日本类型。其民主化是一种外压式的。


  (6)瑞典类型。改良和渐进方式。长期容忍王权体现更强的保守性,但是更多向其他国家借鉴某些方面的民主化程度更深刻。


  27、西方代议制民主模式的基本制度及机制。


  答:基本制度:普选制、议会制、两党或多党竞争制、文官制度。


  运行机制: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法治机制。


  28、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


  答:(1)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壮大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提供强大动力。(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改变政治民主化的方式。(3)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作为物质保障。(4)实现多数人的统治。(5)公共政策取向以人民的利益为基准。(6)决策方式为民主集中制原则。(7)基层民主获得不断提高。


  29、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实践模式类型。


  答:(1)苏联类型――内发式。(2)中国类型――外引式与内发式相结合。


  (3)南斯拉夫类型――内发式。(4)东欧国家类型――外压式。


  30、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模式的基本制度及机制。


  答:基本制度:民主选举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制、国家公务员制度。


  运行机制:参与机制、制约机制、民主集中机制、法治机制。


  31、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答:(1)政治民主化进程以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为开端。(2)政治领导权从封建统治者、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者手中转移过来。(3)强调走自己特色的道路。(4)公民民主权利大多数得到扩大,但是某些国家仍进行独裁统治。(5)公共政策取向逐步走向多元化。


  (6)多数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成效甚徽。


  32、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的类型。


  答:略


  3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特点?


  答:(1)注重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尊重人权,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3)加强法制、依法治国,推进司法独立,使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走上法治轨道。(4)以行政民主化促进政治民主化。(5)增强党内民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6)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7)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34、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障碍与动力?


  答:A、障碍。


  (1)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过度,缺乏足够透明度的公平性。


  (2)缺乏浓厚民主思想氛围――受千年封建传统影响。


  (3)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4)政治民主化进程缺乏足够的领导和规划。突出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5)不利的国际政治环境。


  B、动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政治民主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动力。


  (2)追求民主政治成为执政党意志,从而为政治民主化提供政治动力。


  (3)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意识的增强为中国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思想文化动力。


  (4)全球化为中国政治民主化提出新挑战。


  35、如何看待“选举民主”与“自由民主”?


  答:(1)民主的几种涵义。


  第一,直接民主。由全体公民按多数裁决程序直接行使政治决定权的政府形式。 第二,代议制民主。不是亲自选举,而是先选出代表。


  第三,自由民主。在以保障全体公民享有某些个人或集体权利为目的的宪法约束范围内,行


  使多数人权力的政府形式(通常也称为代议制民主)。


  第四,任何一种旨在缩小社会经济差别(特别是由私人财产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


  差别)的政治或社会体制。


  第五,约瑟夫.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主民》中把民主定义为“为作出政治决定而


  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此种定义被称为民主定义的底线。又称为“选举民主”,认为与“自由民主”对应。


  (2)坚持自由民主的人们认为,自由民主国家不仅仅举行选举,而且还要求法治,对行政


  权进行限制,保护个人的言论、结社、信仰和参与等方面的权利和自由。

 

相关阅读推荐

 

陈振明《政治学》考研笔记第四篇发展论:政治发展

 

陈振明《政治学》考研笔记第四篇发展论:政治革命

聚英厦大考研网2020年真题解析班上线

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