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厦大考研网 >> 考研资料下载 >> 公共事务学院资料下载>>陈振明《政治学》考研笔记第五篇价值论:政治文化

陈振明《政治学》考研笔记第五篇价值论:政治文化

来源:passxmu.com   作者:聚英厦大考研网  浏览:3436  发布时间:2016/7/1

 

  以下内容由厦大考研网整理发布,完整版笔记请查看以下链接:


  陈振明《政治学》精简版笔记【汇总】


  1、政治文化:属于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准则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


  2、政治文化的功能?


  答:从根本上讲,就是政治文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文化在政治系统的建立、发展、改革和瓦解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政治文化是促使政治系统改革和发展变化的动力之一,是政治系统稳定与否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


  (1)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建立。第一,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不相适应,其框架即使建构起来,终究也是不能成功的;第二,在政治制度建立过程了,政治文化起引导方向的作用。


  (2)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政治文化的认同奠定政治系统持续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人们对政治目标所持的态度直接影响政治系统的稳定。


  (3)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变革。在政治系统稳定时,政治文化起着支持作用;在政治系统的变迁中,政治文化则有着某种导向和促进作用。


  (4)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对政治系统中政治成员的政治行的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导向功能。二是规范功能。三是调节功能。


  3、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答: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一定的政治文化要求一定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来保障其传播。


  A、从政治文化的传播看,政治一体化的过程体现了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作用。


  (1)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群体文化对政治人的控制与影响,使群体文化支配个体文化。(2)主导政治文化对非主导政治文化的引导。(3)社会成员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4)对反政治文化的控制、批判和改造。


  B、从政治文化的维持和创新的角度看,二者的关系很明确。维持一定的政治文化或使一种政治文化最终灭亡,都要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来完成。


  C、从政治文化的继承过程来看,二者不可分。政治文化借助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一代代传递。使相隔数百、数千年仍可找到政治文化的同质性联系。


  4、政治文化的要素?


  答:(1)政治思想层次:政治思想是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特殊的政治利益集团,对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意见,这种看法的系统化即意识形态。


  a政治理想:在政治社会化作用下会转化为一些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相当程度上决定人的


  政治行为。


  b政治信仰:相对坚强和持久的。


  c政治理论: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运动和生产方式的状况,直接体现了社会阶级关系和不同


  阶级的地位和利益。政治理论是政治行动的指南。


  (2)政治心理层次:政治心理过程包括内过程(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


  度)和外过程(各种层次的群体心理)。


  (3)政治价值取向层次:政治文化结构中的最核心部分。


  政治文化的三层次间是一种整体性的关系,不同层次的政治文化因素是相互关联的。政 治思想层次是政治文化的显性要素,是人们政治价值取向的自觉性前提;政治心理层次是隐 性要素,是人们表达政治倾向和愿望的普遍方式;政治价值观是核心,是政治思想层次和政 治心理层次的中介和纽带。


  5、政治文化的基本类型?


  答:(1)按政治体系功能划分: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


  (2)按历史发展阶段划分:地区型政治文化、臣属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这三


  种政治文化类型的差异集中在四个方面――政治体系取向,政治输入取向,政治输出取向, 个人参与取向。


  (3)按各种亚文化间的关系划分:一是据各种政治文化中亚文化的结构及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可分为冲突型的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混合型政治文化。二是按政治认同程 度不同,可分为不完整的政治文化和整合的政治文化。


  6、政治文化差异的根源?


  答:(1)各种政治文化均为一定物质关系的产物。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基础上形 成和发展,政治文化受到政治共同体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


  (2)各种政治文化受到一定社会文化的制约。


  (3)政治文化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


  (4)受“传统”的影响。


  7、政治社会化:一般是指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传播、继承的过 程。是个人获得“政治人”属性的过程;是政治共同体对社会成员的教育训练过程;是把政治 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代际相传的过程。


  8、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的三个阶段


  答:(1)形成政治自我。(2)积累政治知识。(3)完善政治人格。


  9、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答:A、带有一定一般政治功能的公共场合,一定带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1)家庭――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建立最初的政治态度与情感。


  (2)学校――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政治价值的 认识越深刻。


  (3)社会共同体――起强化作用。


  (4)大众传播媒介――形式纷繁而易于接受。


  (5)信息网络变革了政治社会化的中介:广泛、快捷、直接。


  B、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1)直接的方法(明示的政治社会化):公开交流有关政治对象的信息、价值观或感情等。 包括强制型和明示诱导型。


  (2)间接的方法(暗示艺术型方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10、意识形态相关知识点。


  答:A概念: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反映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阶级或阶层的 根本利益,为维护、加强或推翻一定的阶级统治服务的思想理论体系,以哲学、宗教、伦理、 政治、法律和经济的思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B、基本内涵:(1)意识动态是一种思想体系或信仰体系。(2)这种思想体系或信仰体系 是特定阶级、社会集团对现存或中的社会制度进行解释、辩护或对某种社会制度进行批判、改造的理论体系。(3)包含了哲学、宗教、伦理、政治、 经济、法律等方面内容。


  C、性质:(1)实践性。意识动态总是超越现实的,以“应然”反对现实的“已然”,要求


  人们通过实践改变“已然”,以趋向于“应然”。


  (2)阶级性。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意识动态总是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思想。


  (3)掩蔽性。意识动态是对现实关系的一种神秘的、扭曲的反映。


  (4)相对独立性。它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能动的组成部分。但其“独立性”只是相对 而言,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存在和发展。


  11、意识形态的功能?


  答:意识形态既是既定生产关系的产物,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特定的生产关系和建立在这种生 产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和政治统治。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为维护或推翻特定阶级的统治。


  (1) 维护功能:为统治的合法性作辩护。


  (2) 批判功能:争夺合法性;强化统治合法性。


  (3) 引导功能:勾画理想社会的蓝图;对群众进行政治动员。


  12、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答:A、区别。


  (1)科学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意识形态是由哲学、宗教、道德、美学等观点组合而成,反映出一定阶级的社会地们和根本利益。(2)科学虽然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却是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生产力,而非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范畴。


  B、联系。科技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处于密切联系中。


  (1)科学的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舞台。(2)科学技术履行着某些意识形态的功能,意识形态也制约着科技在社会功能的实现,科学发展受意识形态制约。


  13、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


  答:A、自由主义认为社会应当昼从政府干预中摆脱出来,昼地自由,可分为传统的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


  (1)传统自由主义。代表――洛克、亚当.斯密、孟德斯鸠、杰斐逊。其基本主张:个人自由是社会的最高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最终源泉;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应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不能对个人施以任何形式的限制。为维护个人自由,主张最大限度地限制国家权力,对政府实行分权与法治的原则,以最小化的政府为最佳的政府。


  (2)现代自由主义。代表――格林.霍布豪斯,罗尔斯。主张工资和工作时间的立法,组织工会的权利,失业与健康保险,为所有人改善受教育的机会,对富人课以重税。


  (3)二者的区别:一是现代自由主义主张积极自由论。二是现代自由主义主张由“警察国家”、“守夜人国家”到“积极的”福利国家。


  B、柏克是保守主义的创造人。保守主义也有古典与现代之分。前者强调宗教和传统的价值;后者强调自由市场经济,排斥过分自由的思想。


  C、民族主义:迈克尔.罗斯金,产生于19世界的欧洲。


  (1)以“臆想”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作为效忠的对象。(2)与黩武精神相结合,用“民族优越”的意识形态整合和动员社会。(3)与国家权力相结合,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和特定阶级统治合法性的来源。


  D、(1)民主社会主义:提出可在不必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前提下,通过转变国家职能,走一条和平、宪政的道路,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另一种民主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批评资本主义制度,但并不采用马克思激烈的革命手段,而主张通过推广宗教来实现社会主义。


  评价:(1)民主社会主义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思想因素,并与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相结合,形成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2)民主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或歪曲的理解之上的,是资本主义力图克服自身弊端所作的努力。所以无法超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


  14、评价西方的“意识形态终结论”。


  答:(1)20世纪后半期,“意识形态终结论”曾两度流行。50、60年代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及“非意识形态化”,以丹尼尔.贝尔为代表;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苏东剧变的出现,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严重挫折,“意识形态终结论”又借尸还魂(以福山为代表)。


  (2)认为:意识形态作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只是对不发达的社会有现实意义;对高度发达的工业国来说,它们已失效,不再适应科技革命时代社会所面临的任意性,已还位给“技术”的解决办法。


  (3)事实上,“意识形态终结论”及“非意识形态化”本身即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流行,表明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深刻危机,它以特别尖锐的形式表现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没落。


  15、价值:是个与“事实”相对应的哲学伦理学范畴,与人的认知、判断、评价和认可紧密相连。因此,价值是在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人与外部世界一定性质的关系的反映,价值观对人类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16、政治价值:是人类价值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指产生于一定历史条件的那些能够论证某种政治(制度)安排、政治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能够为理想的社会政治生活设计和计划指出方向,又能为所有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过程建立规范、提供评价批评标准和解释的意义系统。

 

相关阅读推荐

 

陈振明《政治学》考研笔记第四篇发展论:政治发展

 

陈振明《政治学》考研笔记第四篇发展论:政治革命

 

陈振明《政治学》考研笔记第四篇发展论:政治改革

 

 

聚英厦大考研网2020年真题解析班上线

联系方式

×